學生諮商中心最近定期都會用E-mail寄來一些訪問語錄

最近終於有時間可以慢慢看

其中覺得有些話真的蠻有感觸的




 

追求事業,還是職業? ─李婧慧老師專訪

◎主講╱ 李婧慧(現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副教授)
◎採訪╱ 邢芃玉、鄭林佳、安琪拉
◎文字╱ 許宜雯、安琪拉
 
 
跳出框框的挑戰

  我記得進夏威夷大學的第一堂課,老師說:「我們不會給你們論文題目,你要自己找…」接下來的每一堂課,老師的角色只是在旁協助和引導,他們給了很多要閱讀的文章,如果沒讀,根本不敢走進教室。由同學輪流主持每堂課,當然老師也會自己主持,不過他不是講課,而是帶大家討論。剛開始,我覺得「這樣看起來,老師好像沒做什麼吧?」事實上,我們正不知不覺被帶領,老師的指導是在的!國外的教學方式著重於打開學生的視野,所以閱讀不同的文章,其實是讓我們看到不同的理論和案例研究,藉此刺激我們思考「怎麼去做自己的研究」。不過,上課壓力真的很大,我本來就是個不大發言的人,更何況是用英文討論呢!
  另外,老師會要我們去上別系的課,像性別研究、民族誌史、文化研究等,這些課程看似與我的主修「音樂」沒有直接相關,卻給我極大的幫助和影響。記得有一堂「民族誌史」,班上十幾個同學,來自好幾個不同系所,所有人一起討論的時候,會有不同的立場,同時間被激盪出來。如果是以前,我會想「對方為何不是站在我的立足點來思考呢!」可是那一堂課讓我開始學習「跳出去,接受不同的訓練」。
  這幾門課的理論…我真的有學起來嗎?老實說,我大多忘記了。可是當我在看自己音樂上的東西時,我可以從各個角度去思考,這樣的訓練是從哪裡來的呢?其實就是來自那些跨領域的課程,它們刺激我用多元的切入點或理論,來審視自己的東西。

 
種瓜只能得瓜?

  過去,音樂就是音樂,美術就是美術,社會上區分的很清楚。一般人的觀念是學了音樂,以後就要靠這個,這就是自己的職業。這也讓我回想起,十幾年前傳音系剛開始成立的時候,學生都會問:「學這個要做什麼?」─為什麼要有「學什麼就一定要做什麼」的刻板想法呢?
  好幾年前,我曾經看過一則Toyota的廣告,是一位峇里島的女舞者阿貢女士(Agung),跳舞的姿勢和服裝都很美,廣告詞是「Agung用她的舞蹈承襲傳統,同時為您工作。」,說明中還有一段引用Agung的話說:「我從舞蹈中學得的技巧,使我成為更優秀的Toyota成員。」Agung是雅加達Toyota訓練部門的一員,而這個廣告常在我腦海中浮現─學音樂的目的也可以是多元的,我想有些人可以跳脫框框,做一些不一樣的發展。
  我再舉一個例子,去年有一位美國的Google程式設計師來我們學校,問我可不可以一起玩甘美朗,後來我發現他的甘美朗程度比我還要好。原來,他到臺灣出差時,上網查到我們學校,就直接來學校找我,用中文給我留字條,並用中文跟我講話。我覺得這個例子很值得同學們思考:他的勇氣和智慧──後來他就跟我們一起玩甘美朗,慢慢認識了才知道,他在進大學時就思考「電腦可以靠自修學習,但是唯有進入音樂系,才有可能接觸到那些無法靠自己尋獲的音樂。」所以他大學選擇讀音樂系,主修理論作曲,靠自修方式學習電腦;畢業後,順利成為Google的程式設計師。他的資歷,讓人覺得他很特別,優秀且聰明。
  我多麼羨慕呀!我真的很希望像他這樣子,進大學時就很清楚「讀書是擴充自己的視野」。
 
讓自己成為典範

  我們原本很鼓勵學生朝中小學老師去發展,只是沒有料到…現在幾乎都以代課老師的缺額來聘用,所以這個時機對年輕人來說,是相當困難的;另一種管道是走表演團體,最近我們鼓勵學生「你們為什麼不自己組團?」但好像沒有太多的學生有這種膽量。我想戲劇系很多小劇場的發展也是一個借鏡,這個過程一定會非常辛苦。
  傳音系是一個很年輕的系,在臺灣只有15年的歷史。而以西洋音樂為主的音樂系其實也是經過很長時間,才能在臺灣有今天的一番局面。同樣的,傳音系要到很茁壯的話,我想還得經過一段時間。傳音系的同學目前沒有太多前面的典範可以看,真的很少。如果說西樂的話,有很多典範;可是傳音系的同學在這一點上會比較辛苦,他們的典範就是傳統社會裡面的北管先生、南管先生,但這畢竟對他們不見得完全合適,所以他們的典範應該是怎麼樣?當然除了到中學去教書之外,也可以自己組團,不過要怎麼組?怎麼去經營?應該要怎麼去做?有人必須勇敢地走出來,以作為後面學弟妹的典範。最近幾年,已經慢慢有一些比較不一樣的方向。

跨領域,培養第二專長

  舉個例子,去年暑假,有個小時候跟我學鋼琴的學生,打電話給我:「老師,我找到工作了,在美國的大學。」我嚇了一跳,因為據我所知,他去美國念音樂治療,才剛修完碩士課程,碩士學位還沒拿到,怎麼會馬上在大學找到工作呢?簡直讓人跌破眼鏡。
  原來,他在出國前已經在臺灣拿到鋼琴演奏碩士,所以他就憑著那張文憑,以及他在美國念了三年的音樂治療訓練課程,進入美國大學任教。他說當時應徵的人,約有六十位,而裡頭應該不少人有博士學位的。我繼續問:「那你怎麼通過的?」他說:「他們剛好需要一位既會教鋼琴,又能教音樂治療的老師。」我說:「那你贏了!」這就是一個跨領域的例子。
  他當時念音樂治療的動機是因為他的家教學生中,有一個我忘了是自閉兒還是發展遲緩兒,一般人可能會覺得「這不好教,不要教吧!」但他不是,他愈教愈發現這比教一般學生的成就感還大。然後他開始思考…自己對這方面的興趣與熱忱,於是接下來,他到相關的機構去當義工,做義工當中讓他自己累積一些實務經驗,同時也考驗著自己能否在這個工作上,一直做下去。沒想到,他居然樂此不疲,乾脆就出國去念音樂治療了。他去留學的時候,三張推薦信之一,是由義工單位的主管所寫的,這封信非常有用,不僅讓他受到學校老師的喜愛,也可能是那所美國大學之所以聘用他的原因吧!
  我這位學生沒有把自己關在一個「我主修鋼琴就是很努力的練琴,然後去家教就是挑好教的…」,他不是,因為這樣,他跨出一條路出來。所以我覺得同學不要把自己先設限,好像我學什麼就做這個,每天就做這個,把這個做好就好了,有啦,有可能,第一名可以這樣,但第一名以外的人怎麼辦?改變你人生的一剎那,不知道會在哪裡,既然不知道它在哪裡,就不要把自己關住嘛!
 
 
窗外風景無限

  課程是一個最好的接觸點。從現實面來看,因為需要這個學分,所以我選它。如果同樣要花時間上課,打混上課並不會比認真學習來得節省時間,反而是當你認真地去學習時,興趣才會跑出來,可能就是在那樣的過程中,找到自己的方向;假設沒有找到的話,你也沒損失啊!最起碼修課會有學分,並讓你具備一些常識、視野,或許將來你跟人家談話、哪天去應徵工作時,主管突然問你的想法,如果你懂得很多,說不定別人還覺得你很厲害呢!
  因此,認真學習絕對是百利無一害;還有,同學們要知道,時代在改變,要將單一專長做得非常好,不是沒有可能,反正就是第一名嘛!黃一農老師在971關渡講座「東西交流與多元文化」第一堂課講到:「父母和老師們常告訴我們行行出狀元,但是他們沒有告訴我們狀元只有一位!」,如果不是第一名的話,沒關係,趕快打開自己的視野,打開自己的心胸,然後盡力學習,培養更寬廣的競爭力。
  我記得在夏威夷大學的時候,看到學校如何應徵新老師。那時候學校應徵新老師,都會替老師出旅費,所以很多人喜歡來這裡。從前我以為應徵就是面談、試教,然後就回家bye-bye。不是耶~~ 隔天我還看到系上五、六位老師和應徵者一同吃飯。我想「有這個必要嗎?還得帶他四處參觀嗎?」直到後來,指導老師告訴我,才讓我解開謎團。
  原來,美國的大學在應徵新老師時,會跟他多些相處的時間,找些專業領域之外的議題來聊,例如足球比賽啊!藉此瞭解這位老師是否具備寬廣的視野。黃一農老師也強調這一點,他說:在同一個專業領域,如何比別人出色?跨領域是能讓你突出的機會。(於971關渡講座的「東西交流與多元文化」)我也要在此替「關渡講座」宣傳一下,這麼好的機會,連我都很想去旁聽了。
在國外,他們會順應時勢開發一些議題式的課程,就像是學校共同科所開設的關渡講座,也是這樣的方式。除此之外,關鍵是─學生要知道自己有很多機會可以學,像是看報紙、閱讀或參加研討會,這些都是機會。當然,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學生自己,有時候你不需要什麼課程,一樣可以做得很好。一個活潑思考的學生,學東西不見得要完全靠課程,譬如說去打工、去當義工的時候,哪些是可以讓自己學習的地方,而非只是為了賺錢而已,對不對?─用智慧睜開眼睛看,而從中學習吧。
 
大學教育=職業教育?

  大學教育到底等不等於職業教育?我覺得,最重要是讓一個學生有自信和智慧。當他有一些基本的思考能力和智慧,他自然會知道自己應該要怎麼走下去。現在年輕人不再跟自己對談將來的發展,反而是去問別人:「你可不可以給我意見?以後做什麼好?」不是不能問,向別人請教當然很好,但重要的是,沒有人能替你決定將來;還有,你願不願意吃苦,也得由你自己去作決定。
  媒體不斷放出「就業困難,真的很困難」等訊息,這對現在的年輕人影響很大。許多人大學畢業後,就急著找工作,讓經濟生活安定下來。這讓我想起大學時代的老師劉德義老師激勵我的,「你要追求的是事業,不是職業!」我很擔心人才會淹沒在「職業」裡面,如果大家對未來的出發點,都只是為了一個職業,個人的潛力將難以發揮,這真的令人蠻擔心的!不過,我也常常在心中跟自己打仗,因為想到學生的經濟生活也需要照顧啊!如何在理想與現實兩者當中取得平衡?怎麼辦呢?
 
龜兔賽跑?

  記得大學畢業的時候,我的老師故劉德義教授說:「第一名沒什麼了不起,一個浪打下來你就沒了。」意思是說,如果你畢業以後不持續努力,你就被淘汰了。我不是第一名畢業,但一路走來,老師的這句話影響我很深,我也很樂意用這句話與同學互相勉勵。現在大家的危機意識都很強,後面的人隨時都有可能會跨越你。譬如我在峇里島做田野調查的時候,一般人家裡沒有錢裝電話,過幾年我發現朋友們已經人手一支手機,直接跨過有線電話的階段,讓我嚇一大跳。對他們來說,這樣的轉換一點問題也沒有,我從這裡學到「不要認為自己走在前面,後面的人需要一直追趕,不見得,有可能一步之差,他就跳過你,走在你前面了」。
  回頭來看我們學校,北藝大的優勢在那裡?寬闊的視野是其中之一。幾次的國際藝術節,對學生有很好的影響,可是同學自己如果不再深化,那麼這個優勢很快就會沒有。學校的整個教學內容,包含傳統和現代兩部分,從傳音到科藝、新媒體,同學要知道如何充分運用這些的學習和資源,才會是優勢。
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yle 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